《天工开物》初刊于1637年(明崇祯十年)。《天工开物》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,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,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,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。外国学者称它为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。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、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。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,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,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。<br>《天工开物》,原名《天工开物卷》,中国古代综合性科技著作,书名意为“巧模天工开创万物” ,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,初刊于1637年,共18卷,与《农政全书》《本草纲目》《徐霞客游记》并称明末“四大科技名著”。<br>《天工开物》约成书于崇祯九年(1636) ,是宋应星在任江西分宜教谕时,根据大量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写成,后得友人涂绍煃资助,于次年刊行。 全书依“贵五谷而贱金玉”的原则,以食、衣、住、行、用的大体顺序 ,分三编18卷,共八万多字,123幅插图,系统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、手工业领域30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。 其中,上编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,养蚕,缫丝,染料,食品加工,制盐,制糖等;中编包括制造砖瓦、陶瓷、钢铁器具,采炼石灰、煤炭、硫黄,造纸等;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,兵器、火药、颜料制造和珠玉采琢等。书中对原料品种、用量、产地、工具构造及生产加工的操作过程等均有详细记载。<br>《天工开物》堪称中国17世纪的生产工艺百科全书,也是研究明代社会经济的一手文献。 该书不仅记录总结了大量古代生产技术成就,还提出了“天工开物”的科技哲学理念 ,在理论方面亦有进展,出现了“物种变异”“质量守恒”“系统工程”等科学思想的萌芽。 其重视实践与数据的精神,也被丁文江认为暗合“近世科学方法”。 除初刻本外,有清初杨素卿翻刻本、1959年中华书局本等,另有日、英、法、德、俄等多种译本,在国际上影响深远。 研究著作有《天工开物新注研究》《天工开物译注》等。